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定位为个人性质的公益分享,未作商业规划、运营、变现,亦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暑假去哪里+带着孩子去村落、故居+一边游玩、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增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广州 zhouchao 136℃
>>关注我 共同成长

暑假别宅家了,到这些村落看看,追寻红色足迹吧!

暑期红色旅游

红色之旅开始啦

暑假去哪里?

别总是“宅”在家

不妨带着孩子去下面的这些村落、故居

走一走、看一看

寻访红色踪迹

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出发!

 

 

 
派潭镇小迳村
从1940年起至1949年,小迳村先后成为中共增城后方县委机关、中共增龙县委机关和中共增城县委机关的驻地,在东江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40年,增龙博中心县委书记钟青到派潭检查工作时,经常住在宋岳的家里,中共派潭区委也经常在小迳村开会,中心县委的许多同志来往于前线、敌后也都常把这里作为落脚点。小迳村俨然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派潭地区的活动中心。

 

小迳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当时仅有700多人的小山村,就有81人参加革命,现在村子里还保留有革命军人的故居、“军属光荣”等东纵游击区根据地留下来的老牌匾。小迳村还是东江纵队北撤复员人员自卫队驻地、东纵四支队基地及中共增城县委(1948年)的旧址、中共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1948年中共增城县委带领军民进行“小迳反击战″的战场、1949年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团、第六团增从边办事处旧址。

 

01

中共增城县委旧址
02

 
旧址内挂着近百幅珍贵革命史料照片,再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历史,告诉着后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洇过正义之血,每一块砖头都铭刻过不朽之诗。

 

此外,还上榜了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小迳村位于增城区派潭镇东北部,形成于明清,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派潭镇樟洞坑村
灵山云中走,牛牯溪上留。地处增城最高峰牛牯嶂山脚下树茂水碧的派潭镇樟洞坑村,是荔乡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据悉,樟洞坑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的游击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华南党组织领导下的江北特委,建立了以樟洞坑(增城派潭)——雁洋陂(龙门永汉)——低冚(龙门永汉)为枢纽,联结广州增城正果浪拔、麻窿,惠州龙门永汉,广州从化吕田等广大地区的增龙从博乃至整个江北地区最大的游击回旋区。

 

樟洞坑村

 

1947年3月3日,原东江纵队干部、“东江复员人员自防卫”队长丘松学领导“樟洞坑武裝起义”,成立了“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粤赣湘边纵队第三支队前身,简称东三支)第二大队第二中队”。这支以樟洞坑进步群众为主体的革命武装成立不久,就参加了“反清剿″斗争的著名战斗——樟洞坑伏击战。据《增城市军事史》记载,1947年6月,我江北支队利用樟洞坑至龙门雁洋陂几公里长的山间窄道设下埋伏,一举歼灭了龙门伪县警中队100多人,迫使国民党1000多人的“清剿”部队,慌忙从樟洞坑撤出。这次战斗胜利,获得了当时的中共广东区委的通令嘉奖。为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樟洞坑村委建设了樟洞坑革命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樟洞坑革命史陈列室。

 

 
游玩点:牛牯嶂

 

 

牛牯嶂
牛牯嶂是增城第一峰。在白水寨景区的高峰群中,最高的就是牛牯嶂,因形似水牛而得名。牛牯嶂的特点是雄、奇、险、秀。雄伟险峻的山体高大,壁立如削,千米山峰由岩石垂直节理发育而成,在高温和雨水冲刷的作用下,山峰突兀,两侧如百丈深渊。

 

01

增城最高峰牛牯嶂
02

 

 
游玩点:四季田园度假村
很多人慕名而来的网红度假圣地

占地足足一百万m2

拥有6000㎡的大草地

大人、小朋友都能光着脚丫在草坪上奔跑

 

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户外写生

既能绘画牛牯嶂的山景

又能绘画荔枝树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

 

 

 
大埔围村
大埔围村位于我区增江街东部

自然环境优美

人文底蕴深厚

 

1943年6月,阮海天、卢克敏率部进驻大埔围村,建立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游击队进驻大埔围村后,积极开展军事斗争,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赢得村民的支持和信任。大埔围村也因此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辟了增城敌后抗日根据地。

 

从1943年6月到1945年8月,大埔围村抗日游击队杀日伪、惩汉奸,屡立战功,锻造出永垂青史的“东纵”精神,铸就出不朽的大埔围精神。为永续传承英勇无畏、百折不挠、军民团结、共赴国难的先烈革命精神,大埔围村于1979年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烙印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固守两边的挽联刻记着“保家卫国功昭日月,抗日锄奸气贯长虹”。

 

大埔围村围绕东江纵队抗日战争陈列馆、观影室、党建会议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增城好人工作室、红色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荔枝树下讲党课、增城红色记忆馆、增城农村青年创业实践基地等红色文化传承阵地,构建大埔围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通过合理设置“六个一+X”特色环节,即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瞻仰一次革命烈士纪念碑、观看一场专题教育影片、参观一次抗战陈列馆、进行一次党史学习宣讲报告会、重读一次党章以及其他特色主题环节,吸引了珠三角地区各地党组织来访参观学习。

 

 

游玩点:大埔围美丽乡村景区
古祠堂、艺术壁画、

大埔围花海、特色民宿、农家乐……

在大埔围村

可以欣赏古朴又富有诗意的乡村美景

体验悠闲惬意的乡村生活

以及浓郁的田园客家风情

 

 

正果镇白面石村
白面石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东北部,距离正果镇政府约16公里,地处增城、龙门、博罗三地以及罗浮山脉与南昆山脉的交界。

 

小山村,大历史,白面石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机关的所在地,是引领增城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坚强战斗堡垒;解放战争时期,白面石村既是恢复武装斗争的策源地,又是发展和壮大武装斗争的重要根据地,更是吹响解放增城战斗号角的集结地。

 

1956年,白面石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革命老区;2018年,被评为广州市红色资源村,现存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广州地区正面积极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东纵江北机关遗址、抗日将士纪念亭和烈士墓等,是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区。

 

1938年10月12日拂晓,日军强行登陆,占领了淡水、平山一带、剑指广州。20日,布防在正果白面石、黄沙凼坳、老虎石山上的中国军队300多名官兵奋起抗击,打响了“广州地区正面积极抗日第一枪”。战役结束后,为慰烈士英灵,白面石村爱国民主人士王雁门毅然发动群众捐资收殓烈士骸骨,并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亭”和“百人墓”。

 

 

 

正果镇银场村
银场村是省民政厅认定的“革命老区村”

在抗日战争时期是连接两地的关键通道

中共马鼻岭高排地下党支部

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宣传抗日主张

组织抗日自卫队等重要作用

该党支部成立旧址位于银场村马鼻岭旧祠堂

2020年被纳入广东省革命遗址

 

白面石阻击战中独立二十旅一团团部旧址

 

游玩点:银场村秋枫坳
位于增城区正果镇的东部

面积约6平方公里

该村附近是增城南汉时期银矿所在

至今仍有古矿依稀可见

风景秀丽

 

小村落秋枫坳至今200多年

古树林立,古朴秀丽

另有银场水库,生态资源优越

2020年,该村完成了

广州市市级美丽乡村建设

 

秋枫坳

 

游玩点:银场村客家围龙屋
堪称“增城之最”的客家围龙屋

就在这个小山村里

拥有200多年历史

专家认为这是增城最大、最完整的

客家围龙屋

 





据当地村民口述

《增城王氏族谱》

和民国版《增城县志》等资料的

互相质证后发现

这座围龙屋为

该村开基祖王宗诚儿子王定民所建

 
阮海天故居
阮海天故居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稍偏南,五间两进,占地面积175.15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红阶砖铺地。门为凹斗门,正面为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两侧有看墙,花岗岩石门框。正屋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共13檩,屋内明间为小客厅,前有天井,前左右侧为次间,后左右侧为房,花岗岩条铺地。

 

故居主体完整,灰塑壁画精致,保存尚好,在2010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竹园村是著名抗日英雄阮海天的家乡,除了阮海天故居,现今还保留着抗日游击队旧址和他当年教书的神山小学遗址。

 

阮海天故居红色教育基地

以阮海天参加抗日革命史料为依托

内容丰富,史料充足,图文并茂

 

 

共分五部分展示:

 

 
第一单元:重建增城党组织

第二单元:建立人民抗日武装

第三单元:仙村狙击战

第四单元:开展江北和广州东郊外围游击战争

第五单元:转移增北和北撤山东

 

还制作了阮海天领导抗日游击队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仙村狙击战”等视频资料

为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打造了平台

史料充足,内容丰富

 
一边游玩、一边学习红色文化知识

接受红色文化知识的熏陶

这就是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三九游 » 暑假去哪里+带着孩子去村落、故居+一边游玩、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增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转发出去!
喜欢 (0)